此網站需要開啟JavaScript
JavaScript is required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海外史料看台灣 LOGO

海外史料看臺灣

史料的秘密_法國軍官手繪地圖裡的清法戰爭

發布日期 :

作者:張安理(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「清法戰爭:西仔反印象記」研究策展人)

1884-1885年,清廷與法國政府因為安南(今越南)的歸屬問題,禍及孤懸海外的臺灣,不只基隆、淡水與澎湖陷入戰火,臺灣還面臨全島遭經濟封鎖的困境。這場近兩年的戰爭,現今稱為「清法戰爭」,在當時臺灣人稱為「西仔反」,而法國則以「L’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」之名流傳著。

法軍方面,戰時留下了豐富的紀錄,包括日記、照片與新聞報導,戰後更有許多回憶錄出版。嘉諾(Eugène Germain Garnot)的回憶錄手稿與手繪地圖,是至今所知最為詳盡的記錄,以專業軍事語彙解析清法兩軍交鋒動態。總共有1本回憶錄,附上10張手繪地圖,包含1張全臺灣地圖,1張北臺灣地圖,6張基隆周遭地圖,1張淡水地圖,1張澎湖地圖。

展覽製作過程,除了配合回憶錄文獻,解讀地圖內容,策展人還曾與基隆地方文史工作者,前往基隆山區現地踏查,與對照嘉諾的圖文紀錄進行對照。

《1884-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》作者手稿

臺史博館藏號(2003.015.0199)

嘉諾是一位法國北非軍團(暱稱西非部隊)的軍官,除了曾參與過清法戰爭臺灣戰場,於1894年出版《1884-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》回憶錄與地圖,其餘生平目前未知。下圖為北非軍團士兵的穿著,北非軍團是一群犯過罪做過牢的更生人,行事果敢拼命,有些人說是莽撞。

10張地圖

地圖的解讀,除了看圖,也要搭配嘉諾的文字回憶錄。

1884年10月的淡水戰役

1884年10月的淡水戰役

地圖左側,法軍艦排隊站好,部署完畢,望向淡水河口。地圖右邊,是淡水,白砲台(Fort Blanc)和新砲台(Fort Neuf)上的清軍已經完成準備,等著法軍來襲。

法軍的策略是,依據淡水在地引水人的建議,派遣法軍水兵登陸作戰,目的是摧毀淡水的新砲台與白砲台(紅色圈),以及水雷(綠色圈)引爆控制哨。這樣法軍艦便能長驅直入淡水河。

1885年1-3月的基隆戰役

1885年1-3月的基隆戰役

密密麻麻的線條是,基隆山陵的高低起伏,隱藏著呈現1885年1月與3月法軍與清軍在基隆山區的交戰過程。

1885年3月的的澎湖戰役

1885年3月的的澎湖戰役

在馬公外海的法軍艦,望向馬公。 最上圖是從船艦上往馬公的方向左看,中圖是從船艦上往馬公的方向右看,右下角則是法軍登岸的圓頂山立體側面照

回上一頁
loading